1971年的一天,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去英国度假,被伦敦街头一家小店震住了。
招牌上不仅写着店名,还密密麻麻列满了名字,后面跟着闪亮的头衔:
合伙人。
那会儿,沃尔玛正面临一个问题,基层员工大
量流失,连沃尔顿的老婆都看不下去了,建议给员工多点分红。
对于这个建议,沃尔顿最初是拒绝的。分钱?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直到遇见这家伦敦商店那一刻,山姆仿佛被雷劈中,醍醐灌顶。
回到美国后,他大手一挥,宣布全店店员以后叫“合伙人”,紧接着推出核弹级政策——“利润分享计划”:
工作满一年或者工作时长超过1000小时的员工,都能以现金或股票的形式,分享公司利润。
沃尔玛能连续十几年在500强排行榜上排第一,和这个政策不无关系。
山姆大叔在全球有很多拥趸,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是其中之一。只有高中学历的杨老板,鼓励员工多读书,沃尔顿的自传《富甲美国》,是必读中的必读。
杨老板抄了很多山姆大叔的作业。碧桂园的低价策略、薄利多销、农村包围城市等,都是从沃尔玛那抄来的。
2012年,碧桂园卖了400多亿,跻身行业十强。但杨老板觉得,公司上下只有他一个人在努力,碧桂园难有出头之日。
杨老板再次翻开了《富甲美国》……
这年年中,杨老板召集高管开会,给下属制定了更高的任务,并说,如果项目能在一年内实现现金流回正,碧桂园将拿出净利润的20%回馈团队。他把这个方案叫做:
成就共享。
1
2014年,吴建斌从中海地产加盟碧桂园,担任CFO。
一进门,他就发现,碧桂园员工的精神状态相当亢奋,尤其是区域总、项目总,眼冒绿光:
这种亢奋不是那种几秒钟几分钟的高潮,而是那种连吃饭、睡觉、休息日都能一直坚挺的样子。
此时,“成就共享”计划实施了一年多,所有人都在拼命。碧桂园的销售额从2012年的47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060亿元,翻了一倍还不止。
入职后,吴建斌经历了几次发放“成就共享”奖金的场面。获奖人高举一张张印制好的大支票,支票上的数字后面,带着好多个零:
那比说什么伟大梦想和崇高理想,来得刺激。
其实,当时楼市出现了阶段性波动,有些项目的销售和回款并不好。但为了“成就共享”,不少区域公司还在拼命拿地。
作为财务负责人的吴建斌,觉得这么干风险太大。于是建议不再采用这种短期激励,而是构建长效激励机制,比如股权激励。
杨老板否决了这个建议,他显然不想让自己的股权被稀释。更重要的是,吃到甜头的杨老板,觉得自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我们必须了解人性。
这年10月,碧桂园推出了“成就共享”的升级版“同心共享”。两个方案同时运行,并称“双享”。
同心共享方案的起草者,正是吴建斌。
跟老版本相比,“同心共享”有两个变化,一是让员工自掏腰包,成为项目股东,也叫:
跟投。
重点员工强制跟投,级别越高跟投额度越大。
二是激励范围从管理层扩大到基层员工,普通员工可以自愿跟投。
换句话说,以前是公司赌,员工看。现在是员工把自己也押上牌桌,和老板一起赌明天。
“同心共享”成了碧桂园最好的招聘广告。战略发布一段时间后,不少职业经理人带资进组,还有人带着项目加盟。
在碧桂园内部,这件事被称为:
十月革命。
2
但这一年,“十月革命”的风头,还是被另一场“革命”盖过。
5月,《万科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166年后的〈事业合伙人宣言》的晦涩文章。文章从奴隶制谈到现代公司,从等级划分谈到劳资斗争,通篇哲学黑话。
房地产人都看得云里雾里,只记得有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
事业合伙人。
在这之前,万科已经开会确定了管理架构改革的方向。从华为、小米和黑石走访一圈后,郁亮开始鼓励员工跟投,持股,参与管理,从劳方变成资方。口号更是野心勃勃:
失去的只是旧的观念枷锁,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文章标题里藏着一个巨大的野心,166年前,一份划时代的纲领正式发表了。
当时的《万科周刊》,还带着“房地产思想圣地”的光环。文章发表后,同行竞相传阅。虽然大家都看不太懂,但是深表震撼。结合万科的动作,大伙儿明白了老大哥在干什么:
跟投。
此后,嗅到风向的房企们集体沸腾了。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碧桂园的“双享”机制,经过改头换面,摆在了很多房地产老板的办公桌上。
那几年,无论大房企还是中小房企,无论民企还是央国企,都在抄跟投的作业。同事之间,张口闭口就是“合伙人”。
有的公司在宣讲跟投制度时,还会同步推荐银行的消费贷产品。
通常来说,普通员工的跟投额度可达数十万至上百万,城市总或区域总的跟投额度则普遍在千万量级。
不仅是公司内部推跟投。那两年我跟很多“千亿房企”高管见面,都会被安利他们的内部跟投,年利率都是十几个点起。
每次我都十动然拒。
好几年后,我才知道,房企的内部跟投已经早已不限于内部,几乎成为半公开发行的理财产品了。这是后话。
在跟投制加持下,开发商开足马力,一路狂奔。
从2014年到2019年,万科用5年时间,销售额从2000亿涨到6000亿,翻了三倍。
碧桂园的销售额,则从2012年的476亿,暴涨到2018年的万亿,6年涨了:
20多倍。
合伙人也赚得盆满钵满。运气好的话,员工一年赚个几百万是很正常的。区域总一年能赚到好几千万。
2016年,碧桂园共有6个区域总裁奖励薪资突破1亿。
但前提是,这些钱都是纸面数字。因为跟投游戏很快就变成了“滚雪球”:
从上一个项目赚的钱,还没来得及花,马上就投到下一个项目了。
3
2021年2月9日,因涉嫌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深圳万科前轮值总经理、城市更新项目群负责人张海涛被深圳市公安局逮捕。
在后续的庭审中,检方称,张海涛在深圳万科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以“借款”名义多次向供应商索贿,金额达1285万元。
张海涛及律师否认了这一指控。他们辩称,每笔借款都有借条,并约定了归还期限和利息。
张海涛还说,之所以去借钱,是因为万科:
强制跟投。
自2014年5月至2020年5月间,张海涛参与万科强制跟投项目40个,参投金额高达:
4000多万元。
张海涛曾向亲朋好友借款,但还有资金缺口。万科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鹏金所”的融资成本又比较高,他只能向供应商借钱。
这个案子终审结果一直没公布。一位开发商高管跟我说,他是理解张海涛的。
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跟投也越来越卷。不仅额度一再提高,强制跟投也逐渐成了标配。
在公司内部,跟投往往决定话语权。如果投的少,对上没法跟老板交待,对下不能服众,很多高管只能硬着头皮上。他说,为了筹钱,很多高管:
把房子都抵押了。
为了跟投,普通员工也经常“加杠杆”。
央企华侨城在2019年推出跟投制度,并说,除了项目公司主要负责人外,“骨干员工”也在强制跟投之列。非骨干员工和二级单位的普通员工可以自愿跟投。
但执行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华侨城的朋友说,“骨干员工”是由项目负责人指定的,并没有具体标准。有些负责人为了邀功,会尽可能多地上报“骨干员工”。
那些选择不跟投的人,在大会小会上被各种奚落,有的还被调岗。
你知道的,如果不配合领导工作,会活得很难。尤其在国企。
所以,就算超出能力范围,很多普通员工也会借钱参与跟投。私下里,他们管这个叫:
纳投名状。
4
华侨城的动作还是慢了。他们推出跟投制度的时候,整个行业已经卷不动了。
2019年6月的股东大会上,时任万科集团总裁祝九胜说,万科员工的跟投跟不动了。现实情况是:
没有那么多现金流可以跟。
祝九胜还说,全国前50强房企中,接近30家都出现跟不动的情况。
那两年,很多房企对跟投制度作出调整,降低了跟投投资额度在项目总投资额中的比重。因为他们发现,员工实在拿不出钱了。
有朋友说,当初为了跟投,他把父母的养老钱都借走了。现在想想都觉得愧疚。
跟投的收益,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自2019年起,项目就很难赚钱了。从一个项目中赚到的钱,很可能在另一个项目上亏进去。
就跟进赌场一样,刚开始可能赢钱,但算总账都是输的。
退出也越来越难。
2022年,万科推出跟投制度6.0版,规定退出跟投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销售完成95%以上,结算完成95%以上,最后一期物业交付。
最后一项条款,也被称为:
现房跟投。
这两年,房地产市场行情有目共睹,别说交付了,大部分项目能卖个八成,就得谢天谢地。按这个规定,很多人就算离职了,也拿不到钱。
今年7月,华侨城的前员工向媒体爆料,在强制跟投制度下,大量员工资金被卷入地产项目,如今因项目停工、资金未回正等原因难以返还。
有些华侨城的员工已经被裁了,本金还在里面。
一位爆料者说,他2021年投了8万元,2024年被裁,到现在只拿回了:
9000块。
不管是民企、混改,还是央企、国企,当强制跟投遇上行业寒冬,所有“合伙人”,都成了给沉船垫脚的活祭品。
但这还不是最惨的。早在2015年,另一家央企大悦城,部分员工就跟投了公司的两个项目,约定兑付期限为36个月。但他们至今都没有拿到钱。也就是说,这笔投资已逾期了:
七年。
今年7月底,大悦城发布公告,公司将私有化退市。
这个消息让员工们感到透心凉。他们说,参与跟投的那些钱,恐怕要彻底变成坏账了。
5
2023年3月1日,68岁的杨国强退休。
两周后,碧桂园发布公告,2023年及以后新获取项目,不再实施原双享计划。
很多人看到后都笑了:
在那之前,碧桂园就不怎么拿项目了。
“双享计划”的终止,像一场迟到的葬礼。埋葬的不仅是跟投制度,更是地产黄金时代最后一场集体幻梦。
这几年,大部分开发商都不太提跟投了。随着行业下行,开发商能拿的项目越来越少,加上员工大都被掏空,跟投制度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但它的影响短期内很难抹去。
在各大平台上,关于房地产质量的投诉,正逐年上升。一个开发商高管告诉我,凡是高管和员工参与跟投,建设周期又很短的项目:
千万别买。
他说,那些项目是怎么赶工的,我太了解了。
潮水退去,裸泳者四散。“合伙人”也越来越少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9年到2023年,有93万人从房地产业离开。
上个月,那个房地产高管所在的公司,有一个资深员工离职了。他走的时候,还有100多万跟投的钱没拿回来。有同事在送别的时候说,公司损失了一位“高级合伙人”。
离职者脸色一沉:
你怎么能骂人呢!
一位被祥生老板安利买了跟投的朋友,在公司暴雷后,几百万的跟投赎回也遥遥无期。后来,连老板都没了,祥生终于给了他一个方案:
兑换江西某个县城郊区的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