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46年,韩王派遣一个叫“郑国”的水利工程人士游说秦国,建议泾水注北洛水来凿渠溉田,试图消耗秦国的国力,使其无力攻东侵入关。
嬴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并从韩国引入了一批工程人士修建河渠,随着项目的推进,嬴政察觉这是韩国的阴谋,想要杀郑国,秦国的宗室大臣也趁机进言,认为这些外籍人士都包藏祸心,建议驱逐这些他国的客卿。
但一部分外籍人士成功的游说了嬴政,韩国的郑国表示,修此渠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楚国的李斯则上了那道著名的《谏逐客书》,论证了秦国的霸业就是在商鞅、张仪、范雎这些外籍人士帮助下闯出来的,驱逐人才就是在资敌。
里面有一段话是我的大爱,“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这些人揪住了嬴政“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的霸业之心,于是韩国建议的河渠建设继续推进,使得关中地区变得异常富饶,为统一六国奠定的物质基础,楚国人李斯一路做到了丞相,推动了秦法与郡县制、统一了车轨、文字和度量衡,为秦帝国
写到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我是坚定支持K签引进外籍人士呢?这里我们要切换成另一个案例,齐国的稷下学宫。
田氏代齐之后,斥巨资发展稷下学宫,吸引全球的名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给予了高的优待,定期举行学术聚会,围绕白马非马等议题展开辩论。
但稷下学宫有用么?就在稷下学宫的最巅峰时刻,乐毅竟然成功组织了五国伐齐,稷下学宫养了那么多全球的纵横家,竟搞出了战国七雄里面五个来跟他干仗,养了那么多墨家和兵家,结果齐国被打得就剩俩城。
为什么呢?田氏政权搞稷下学宫,吸引外籍人士,为了新政权的合法性,说白了就是用崇高的地位和丰厚的待遇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所以,你可以没有用,但是你不能不赞美我,印式赢学嘛,大家都很熟,就跟范伟跺脚一样,谁跺谁也麻。
相反,秦王政欢迎外籍人士,不在乎你是不是爱我赞美我,他只看这些外籍人士在秦国霸业中的作用,是否能带来生产力大发展的郑国渠,建立标准化供应链的度量衡。
这几天很多人都在问我怎么看K签,我的观点是,带来半导体产业链的张汝京、带来新能源产业链的马斯克,甚至未来的AI产业链教主黄仁勋,这些人就是咱们的郑国和李斯,那都是要不惜代价不惜成本的引进来,哪怕搞砸了,也是向外界展示千金马骨,自然能够吸引来统帅大军伐齐的乐毅。
但是,齐国稷下学宫的那一套印式赢学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