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历史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很多著名的老板,在他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中,面对孱弱的对手,突然表现得刚愎自用,激情决策,贸然出击,把一手好棋打得稀巴烂。
譬如统一河北的袁绍袁老板,不听田丰沮授等人的稳一稳的建议,认为南征“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急于跟曹操决战,导致官渡之战大败,统一的机会就这么葬送了。
统一北方的苻坚苻老板,不听苻坚石越等人稳一稳的建议,认为南征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急于跟东晋决战,导致了淝水之战的大败,统一的机会也就这么葬送了。
同样的情况,还有曹老板不听贾诩程昱等人的建议,想着骑脸刘备,打出了赤壁的大败,刘老板不听赵云秦宓等人的建议,想着骑脸陆逊,结果打出了夷陵的大败……
很多“成功人士”走到人生十字路口的时候,经常会跟当年走南闯北的马老板一样,突然就飘了,激进出击,然后就就被一度揍得满屁股桃花开,之前的运势也都因此戛然而止。
按照通俗小说的理解,这些老板年纪大了,变得刚愎自用,谋臣们也害怕老板的权威,不再直言敢谏,就像演义里面田丰说的,袁绍打赢了还能大度饶自己一命,打输了袁绍这小性子回来就会赐死自己,甚至想明白的张郃直接就会投敌。
所以呢,大家会有一个结论,这些大老板们越是年纪大越是固执、越是听不进劝告。
当然,政事堂的读者们肯定对这种照顾读者情绪的解读没有兴趣,大家想看的是事情背后的真相。
一个集团内部,往往可以粗略划分为激进派与保守派,平时两个派系能并肩作战,是因为双方利益一致,可他们的老板一旦进入到最终决定利益分配的赛点,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马上就会迎来大撕逼。
以官渡之战为例,为袁绍阵营内部,激进派是以颍川郭图淳于琼、南阳许攸为首的河南派,保守派是以冀州沮授田丰审配为首的河北派,激进派必须迅速拿回被曹操占领的河南,才能壮大自己跟保守派掰手腕,而河北的保守派并不想过早拿下河南,让政敌河南派做大。
同样的夷陵之战,刘备阵营内部,激进派是以马良冯习为首的荆州派,保守派是河北派的赵云与益州派的秦宓,激进派必须夺回他们的老家荆州,才能壮大自己跟其他派系掰手腕,而保守派对拿回荆州让荆州派做大没有什么兴趣。
还有赤壁之战,曹操阵营内部,激进派是以荀攸赵俨代表的豫州派以及蒯越文聘代表的荆州派,代表南方利益,保守派是以贾诩为代表的关中派和程昱为代表的兖州派,代表北方利益,激进派想要南征扩大南方版图,保守派停止南征,转向西征和北伐扩大北方版图。
虽然我们通常会认为,激情的决定源自老板的一时兴起,但真正熟读历史的都知道,激情的背后都是激进派股东们通过某种方式将老板裹挟了。
最终,架着老板往前走的激进派股东,为了寻求自身的高收益,或威逼或利诱,让过去冷静的老板突然变得异常激进,这也使得老板最后时刻功亏一篑的几率大增。
为什么诸葛亮慨叹如果法正还在,就能劝住刘备打夷陵,曹操慨叹如果郭嘉还在,就能劝住他打赤壁,苻坚慨叹如果王猛还在,就能劝住他打肥水?
是因为这些大佬都是各自阵营的异类,能够脱离屁股,从老板和集体利益的去考虑问题,遏制老板被激进势力所裹挟。
了解了政治的底层逻辑,商业问题简直就是小儿科了。最近西贝的事儿,简而言之,就是在IPO的诱惑和激进派的鼓动下,如同当年马老板没有他的法正,如今贾老板也没有他的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