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做《业内专家解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文章指出,市场不应该过度解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应该一提到“适度宽松”就马上想起2008年的那次大幅度降准和快速降息。2025年跟2008年有很大不同,哪里不同呢?
1、人民币汇率压力不同。在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人民币主要面临升值压力,而目前人民币主要面临贬值压力。
2、货币政策有效性不同。2008年国内有大量投资项目需要融资贷款,降息可以明显降低投资项目的融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025年缺乏高收益率的投资项目,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快速下行,反映了“资产荒”。所以,央行货币通过降息降准增大货币投放,资金并不一定能够进入实体经济,可能在空转。
3、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但银行面临这方面的风险,实际上低利率给其他长期机构投资者(比如保险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此文一出,相当于是官方亲自给市场降温浇一盆冷水。
而更重磅的还在后头,今天早上9点央行官网发布消息,央行决定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给出的理由是“近期政府债券(国债)市场持续供不应求”。
这里,大家需要明白两个小问题。
1、央行为什么要买入国债?
2、为什么国债会供不应求?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央行在市场上买入国债,其实就是向市场注入资金。
比如市场上有1万亿的债券在交易,央行掏出5000亿资金买走50%的债券,那么市场上的资金就增多,国债的价格就会上升(国债收益率就会下跌)。
央行买国债起到了向市场注入资金,降低市场利率的作用。
所以,一旦央行停止买入国债,那其实就是停止注入资金,关掉了水龙头。
接着回答第二个问题:由于央行持续买入国债,导致市场上流通的国债数量不断减少。
央行只能印钱,不能印债。谁有资格印债?财政部。
这也是向大家暗示了,央行最近已经很努力地在向市场提供资金了,但是“某人”不给力呀,国债发行量迟迟跟不上。
再这样买下去,中国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跌,跟美国国债收益率差距越来越大,RMB汇率还怎么稳得住?
不知道是不小心还是故意的,财政部今天下午就开会了。在会上,廖副部长回答了记者问题。
记者问:明年财政举债空间有多大?
回答:较大。
记者问:具体赤字率多少?
回答:在走流程,不便告知。
额,这段对话我好像在去年10月看过《一场“非常纠结”的发布会》
当时还有一个段子:
你问他什么时候结婚,他说他是爱你的。
你问他彩礼多少,他说准备较大规模。
你问他见不见家长,他说在走流程。
如今居民不肯花钱,企业不肯花钱,政府就得多花钱。但由于居民和企业都不愿意花钱只愿意买国债存钱,导致如今的国债收益率越来越低,30年国债都破2%了,还有一堆资金去抢。
所以,中国政府举债的成本压力其实不算大。
看看美国,30年美债收益率都接近5%了,特朗普都还想着取消债务规模上限继续举债支持美国经济发展。
多发行一些超长期国债,多给居民企业一些补贴,每年只需要花几十亿的利息成本,就能撬动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的经济规模,其实很划算。毕竟经济起来了,后面的税收也会增加。
所以,财爸要多给力呀,光靠央妈可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