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后破!解读12月政治局会议

2023年 12月 9日

每年年底,都会有三个连续召开的重磅经济会议。

分别为征求经济工作意见建议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分析经济工作的12月政治局会议,以及决定明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三场会议层层推进,将决定明年的经济大势。

今天新华社官宣,12月6日,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12月8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12月政治局会议,相较于以往非常的赶时间。

12月7日至8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参加第24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先后会晤了我国最高领导人和国务院总理。

12月7日,外交部宣布应越共领导人邀请,我国最高领导人将于12月12日-13日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

如此紧张的原因之一,是原计划2月开启的一系列会晤,被1月的一些突发事件推迟至6月开启,耽搁了4个多月的时间,导致大量的外事活动都被集中堆到了年底。

而且,今年1月的变化,也导致去年12月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难以及时转头,2023的财政政策大幅缩水的叠加了外部环境突变,导致了中国经济未能按照去年年底的规划前行。

于是,今年给明年经济定调的政治局会议,放在了极为关键的中欧领导人峰会之后。

闲话不多说,政事堂跟大家一起开启这场决定2024年经济的重磅会议分析:

第一部分:经济工作定性

一、经济工作定调放弃了“稳字当头”,选择更为“激进”的经济政策。

22和23年的经济工作,给经济工作定调的第一个词,都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本次24年工作彻底取消了“稳字当头”,将第一个词更换回21年之前的“稳中求进”

标志着24年的工作,不同于22-23年,在“稳”与“进”中选择“稳”,而是选择了“进”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将结束22-23经济工作中的束手束脚,敢于让干部们进行大刀阔斧的动作。

二、经济工作定调首次提出“先立后破”,绿色低碳将成为全年主线。

“先立后破”一词,并非针对房地产或者平台经济,而是源自21年上半年激进的碳达峰,下半年对此总结时,各地提出了“先立后破”,意为统能源的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替代的基础上。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先立后破”被树立为24年工作的核心关键词,是在打提前量警示,也让大家吸取21年缺电的警示,标志着中国24年将启动大力度的绿色发展(如21年上半年)。

三、疫情防控内容被全面取消,标志着中国以防疫为由的所有涉外限制措施,都将在24年取消,中国将迎来更大力度的开放。

譬如中美、中欧、中日等国的航班限制。

可以预见的是,明年开始,中欧、中日、中美的关系会持续缓和,将会进行更多的领导人会晤。

第一部分阶段总结一下。

1、由于22-23这两年,我们是稳字当头,压住地方和企业的积极主动性;

2、绿色低碳自21年下半年以来停滞,压制了资本市场对于中国优势领域绿色能源的发展预期;

3、疫情防控政策的执行,外资和外国人入华受阻,导致了外资停止了近几十年来的净流入。

这三点,很对症的指向中国目前最紧迫解决的三个问题,也标志着中央是真心的来解决经济问题,并看清楚了问题的所在。


第二部分:货币与财政政策

四、宏观政策介入的力度将加强,高于23年,低于22年。

近三年来,宏观政策被写入12月政治局文件,将其对比:

22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

23年: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

24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

不同于从22年的稳健有效下行至23年的协调配合,24年用了强化、逆周期、跨周期,表现出强烈的宏观政策刺激意愿,将强于22年。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力度将加强,高于23年,低于22年。

近三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被写入了12月政治局文件,将其对比

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货币政策从精准有力变为灵活适度,似乎意味着更多的货币政策为降准而非降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进一步确认)

财政政策从加力变成适度加力,提效变成提质增效,似乎意味着24年财政政策的力度将强于23年,但更集中于大型工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进一步确

但总体来看,24年的政策略好于23年,但大幅低于22年。

六、首次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

24年: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

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标志着中央认为23年下半年(7月政治局会议后)出台的政策力度已经足够,但缺陷在于未能形成合力,相互抵消掉了。

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意味着“信心更为重要”,此外中央预计随着中国大力度的开放,西方会开启激烈的舆论经济攻击,我们要提前应对。


第二部分阶段总结一下。

2024年的经济刺激力度,整体上是强于2023年(原计划),但是弱于(原计划的)2022年。

由于2023年7月会议后,给出了远超于前一年制定的刺激计划,因此我们并不能对2024年的刺激力度不能给于过高的期望。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经济刺激力度上,已经完成了触底反弹,国家的刺激政策也会从数量,转向质量与组合拳,以期实现更好的效果。

此外,明年开始,随着我们大尺度的对外开放,也将迎接西方一波波的经济舆论战攻击。(颇似疫情后最近一波波很烦人的“感冒”)

第三部分:产业政策

七、科技政策从解决卡脖子问题,进一步转向为引领产业体系建设。

22年:继续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3年: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24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科研类的,继23年从核心技术攻关降调为自立自强,24年进一步取消了自立自强,23年下行的芯片等卡脖子的领域可能将进一步遇冷。

应用类与产业链类的,将在24年迎来相对的爆发,国家将亲自下场,推动如自动驾驶、无人机等一系列科技产业的重组和并购,利好产业链下游段企业的扩张。

(注,自立自强转向新的领域,大概率应该是人工智能和AI芯片等领域,具体要看本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八、消费政策重视度降低,必须要降低预期。

22年: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3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24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明年我们要放弃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发钱刺激消费的幻想。

九、投资政策政府加码,土地财政将回暖。

22年: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3年:无

24年: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继无投资政策的23年将房价打崩后,24年开启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将启动一定的财政投资,来恢复经济和土地价值。(但低于计划中的2022年)

十、民营与外资政策均被高度重视,开放力度扩大。

22年: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3年: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24年: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1、对于外资的开放力度,从推进提升为扩大,非常显著,意味着开放的范围将深入到过去没有碰触的领域。

2、对外资的需求,从投资转向为外贸,意味着更为看重贸易和外汇,也将推动一些与西方的贸易协议。

3、对民营企业从口头上的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意味着允许部分民企进入到国家重点领域。

十一、绿色低碳领域将成为重点发展领域

本次12月会议首次出现了: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仅21年3月的政治局会议,在这场非经济会议中曾提出,也就是克里21年4月访华,中国冲刺碳达峰的一个月前)

这标志着绿色低碳将成为24年的主线。

第三部分阶段总结一下

相较于23年,24年的科技政策的投资(大基金等)与消费政策的预期都要降低,但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大幅增加,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国家的重点将转向绿色低碳领域,这将是一个全年的重点赛道。

譬如国家将通过大规模的开放,吸引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并开放大量的政府管制领域,从空域到地面,开放行政管制,给于相应的机遇。

也将通过将宁王迪王们的产业链向欧洲转移,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最后,总结一下12月政治局会议:

这次国家是真心想要解决经济问题的,希望明年经济能够重回正轨,拿掉了“稳字当头”,提出了“先立后破”。

但是,24年并没有大家预期的大规模经济刺激,甚至明确将不如22年的计划刺激力度。

我们是将重心放在了绿色低碳的赛道上,希望通过该赛道能够以点带面,推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国家开放以往限制的领域,吸引到更多的大型外资和超大型民企投资。

对此,政事堂猜测,这很可能是因为23年7月政治局会议后,批量出台的救市效果的不理想,多股并进分散了力量,甚至形成了萨尔浒式的内卷和掣肘。

因此,本次会议制定的24年经济政策应该是吸取经验,将有限的资本集中在少数领域,希望形成以点带面的作用,“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先打赢一场胜利。

政事堂推测,我们很可能会以特区模式,维持旧系统,开辟新领域,也就是“先立后破”。

在东南沿海开辟一系列的“特区”,扩大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产业的规模,推动新旧能源车企的整合,加速推动无人机、无人驾驶的问世,利用廉价的传统能源开足马力生产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链。

而这些绿色低碳领域的发展,需要西方尤其是欧盟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放。故而本次12月政治局会议,时间很紧张放在了中欧领导人会晤结束的当天。

xitalk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