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赢新时代的粮食保卫战?

2022年 12月 3日

1783年,冰岛拉基火山爆发,喷发形成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熔岩流。火山灰遮天蔽日,被喷射的二氧化硫气体弥漫到欧洲大陆,使欧洲重要的粮食产地——法国,庄稼严重歉收。

祸不单行,法国连年干旱;到了1788年,冰雹又袭击了农田,极端寒冷天气最终成了压垮粮食的最后一击,法国粮食产量进入历史低点。饥荒肆虐,通货膨胀,民怨沸腾。

1789年,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拉开序幕。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

受2019年东非、印度等蝗灾影响,重点产粮区粮食歉收;2020年新冠疫情阻碍了全球粮食贸易链条运转效率;2022年的俄乌冲突使得俄罗斯、乌克兰两个重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受阻,粮价再次暴涨……

2022年7月,南亚岛国斯里兰卡,由于外汇不足,国家无法购买足够粮食,造成严重的粮食危机,迅速演变成了社会危机,时任总理维克勒马辛哈宣布“国家破产”,使该国成为后疫情时代第一个破产的国家。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建国以来,我国始终高度关注粮食安全以及粮价稳定,本文希望通过回顾建国前后是如何通过两场经典战役来确保粮食安全,对于我们接下来应对“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提供借鉴。

一:上海物价保卫战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之后,当时的上海经济已然崩溃,刚发行的人民币信用不足,投机者借机抬高粮价,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再加上当时国民党残余势力也在长江口外大搞封锁,截断供应上海的原材料和粮食,导致“物价一日三涨”。

物价不能平和,则经济得不到稳定,新生的政权必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权衡之后,中共中央决定由陈云挂帅组建中央财经委员会,领导指挥稳定全国经济的工作。

陈主任在对上海经济市场调研之后,分析认为当时的上海物价飞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货币发行量过大;二是物资供应不足。

出生上海青浦郊区的陈主任对症下药,采取收缩货币、抛售物资和加强市场监管的策略,来平抑物价。

11月,陈主任从全国各地调配物资,囤积于上海周边的国营粮店,“积累弹药”为后续大战做准备,还指示东北每天发一个列车的粮食入关,稳定未来预期。

其后,上海、天津、武汉、西安等主要工业城市同时抛售粮食,上海粮市开市后,部分投机商争相抢购,甚至不惜拆借高利贷。

依靠着上海国营粮店丰厚的物资储备,市场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国营粮店更是将米价打骨折抛售,沉重打击投机分子。

最后,很多投机商因为资不抵债,不得不宣布破产,部分地下钱庄也因债款难以回收,故而倒闭。

依靠着米棉之战的胜利,上海长达十余年的恶性通胀宣告结束,随后国家更是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发行公债,回笼资金,彻底整治市场秩序。

这场胜利,为后期供销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之后,毛主席更是称,上海经济保卫战的胜利,其深远意义不亚于一场淮海战役。

二:统购统销登上历史舞台

“一五计划”拉开了中国工业化大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对粮食的需求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农村的土地更是要分摊一部分,来种植工业所需的经济作物,降低了粮食供给。1953年,东北地区小麦受灾严重,加剧了本来就紧张的粮食供求关系。

历史再现,又有投机商在自由市场里大肆采购,抬高粮价。多地粮食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大多地区都无法完成当年的粮食收购计划。

同年10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统购统销的政策思路,即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的政策。

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政策实施的第一个月,购粮数量就超过历年来的最高水平,一举改变了过去几年粮食供求严重失调局面。

国家用收购的粮食,既能保证对农村一亿多缺粮农民的供应,还能保证工业化所需,多余部分还能用来出口换取外汇。

通过统购统销政策,分散的小农经济被纳入国家计划建设的轨道,粮食市场由国家来操盘,稳定了粮食价格,缓解了粮食危机。

统购统销也因此成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三:掌握基础生产生活物资的历史渊源

回顾历史,中央政府控制粮食等基础生产生活物资供销,本就是我们的传统技能。

春秋时期,管仲主政齐国的时候,就提出盐铁专营的政策,将铁矿和盐场这种生活必需品控制起来,产品由官府统购统销。此项政策的实施成绩斐然,助力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战国时期的商鞅更是效仿其法,在实行盐铁专卖的同时,管控秦国的粮食贸易,为秦扫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形式,使得食盐专卖收入仅次于田赋,成为汉朝财政收入的支柱。

宋明以后,对于粮食等重要战略物资,政府也大多采用专卖或特许经营的手段进行流通管制。“常平仓”的诞生,更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来调剂粮食价格的典范,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供销社

进入新时代以来,“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供销社”一词重回大众视野,成为今年资本市场的热词。

其实供销社并不是一种新业态,其过去就一直存在于市场之中,也从未退出历史舞台。

只是近年来,随着俄乌地缘冲突的加剧和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愈发严重,保障粮食安全成为政府的重大使命。

而供销社的作用不仅在保障粮食安全,平抑粮食市场,还能推进农村生产的集体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一方面,供销社可以向农民提供价格低廉的种子、化肥和农药,降低农民种植的成本;另一方面,供销社还可以在保证农民利润率的同时,不限量地采购农产品,以实现供销两旺。

供销社就是新时代的“常平仓”,作为最大的中间商,供销社可以摊平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销售环节所产生的费用,以真正实现让利于民。

未来,借助数字的赋能,供销社也会逐渐从线下走到线上,最终产生大量的交易数据。

通过大数据分析,决策层可以轻松掌握广大农村不同区域的经济情况,为后续“精准转移支付”提供决策依据。

世界四大粮商中三家都是美资,俄罗斯和乌克兰又是世界著名粮仓,可以预想到,通过操纵俄乌战争的热度,可以让2022年能源价格的剧本,于2023年在粮价上再度上演。

因此,供销社重回大众视野,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与陈云提出的“鸟笼经济”如出一辙,供销社的再度火热,本质还是政府进行宏观规划、操盘指导市场的表现,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还能为政府开拓税源,为转移支付奠定基础。

面对百年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只有打赢粮食保卫战,“将十四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才能确保稳坐钓鱼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稳步迈进。

文末彩蛋:

不过,从炒股的层面来讲,此类业态就没那么多套利空间啦.....

xitalk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