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青年节,注定是被青年话题刷屏的一天。
今年B站的五四青年视频又如约而至。相比于过往知名人物对青年人的侃侃而谈,今年则更像是青年自我出发的宣言:面对焦虑,青年依然有机会去做选择。
0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18—34岁的国民焦虑量表均值与抑郁量表均值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阶段。
换句话,青年人最焦虑。
这些焦虑来自哪里,B站的年度视频里给出了一些线索。“上学时被称为普娃”,“长大后,没长大几岁就被动地失去一些为人的资格”,“交朋友的要面临被欺骗的风险”,“爱上一个人就会伤害自己”,等等。
这些几乎涵盖了一个当代青年,所能接触到的一切负面情绪。学业的压力,工作后的事业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伴侣相处时的龃龉,正如视频里的一句话,“焦虑将贯穿他们的一生”。
这些便导致了青年人被“消除”。这种消除不是青年人不在了,而是属于青年人的特质——勇气、果敢、拼搏等等,开始逐渐萎顿,青年人的主体性消除了。
尤其是年轻人,因为焦虑而无力,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转而寻求集体的力量。
02
这不能全怪年轻人。曾几何时,年轻人之间流行起了一句话,自己占到了“黑利”。
这句话当然不够写实。从90后、00后,他们几乎是历史第一个缺乏饥饿记忆的一代年轻人。看看互联网上那些“暴露年龄”的热点,就已经是琳琅满目的零食,唱唱跳跳的节目,充满古早气息的互联网应用——这一代年轻人的历史起点,已经足够高。
但这一代年轻人,又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命题。他们面临的,是一个经过几十年发展、高度结构化的社会。
年轻人要敢想敢拼,但他还得在层次分明的学历教育中证明自己;年轻人想安居置业,但他也得在一个城镇化达到历史最高的今天去积攒首付;年轻人想要舒适安逸,但又得在一个被现代科技高度宰制的职场奔波劳碌……
当代青年站在历史折叠处,既要直面“学历通胀”“35岁危机”等结构性困境,又要在碎片化浪潮中守护心灵的整全性。
这未必是黑利,但确实是考验。时代有馈赠,但也附上了一些“条件”。当房子、车子和生育都变成“奢侈品”时,青年人的焦虑本质上是对未来确定性的渴求。破解这一困局,既需要个人建立理性的消费观和职业规划,更需要社会提供制度性保障,让年轻人不必在“体面生存”与“人生选择”间做单选题。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今天的年轻人还要面临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状况。我们的大脑没有多少进化,但信息摄入已经爆炸式增长了。
曾经就有学者统计,现在一份报纸的信息,比17世纪的人一辈子接收的信息都要多。而这还只是报纸,互联网的话这个数字只怕还会更加夸张。
这进一步加剧了焦虑。一个晦暗的碎片,就能扎进每一个观者的视野。事件背后的沉重,信息编织的虚假,极端情绪的挑动,都将无远弗届。
今天的年轻人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他眼前的花鸟草木,一个是他屏幕前的飞沙走石。他们的焦虑,也缘于一种信息过载的迷失,那些所谓的热点,将他们不由分说地裹挟了进来。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35岁就只能做离职博主”“不是娃太普是你没鸡对”“千万不要跟同事说心里话”等等。这未必真实发生在眼前,但都可以变成屏幕前的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让人心惊肉跳。
这让人紧张,也让人变得急躁、不耐烦。那些焦虑乃至戾气,也都由此逐渐酝酿升腾,直至让年轻人感到“消除”。
03
五四,一个百年来让青年人不断自我审视,直至振作的节点。
而最初历史上的这一天,是青年人彻底获得了存在感,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在历史中登场。
自这一天起,青年就进入了中国的社会语境里再未消失。青年人的话题,一年一度地出现,这不仅是青年人的节日,也是全社会凝聚反思的契机——人们在通过对青年人的观察,锚定社会前进的方向。
青年人并不如我们、也不如自己想象的脆弱。年轻人一定会在互联网中被信息所淹没、被情绪所捕获吗?并不一定。
一个小例子,根据B站发布的《2024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2024年全年共计有2.2亿用户在B站学习专业知识,日均超1500万用户观看科技视频,兴趣爱好类视频播放量已达545亿次。
是的,即便在娱乐为本质特征的互联网上,年轻人依然在寻求知识,一种让人安稳、笃定的力量。
而最近在网络平台上,也出现了一个小组——“低精力人群复健计划”。过去,年轻人纷纷将自己确诊为“低精力人群”,说自己什么也不做,就已经疲惫不堪。
但现在,这些年轻人正在重新振作。他们通过运动、学习、相互鼓励,去重新为自己注入力量。
年轻人不甘于被焦虑“消除”。
比如,创业失败的龙宣庆回到家乡,用镜头记录兽医父亲的日常,让“掏牛屁股”的乡村兽医成为治愈百万网友的暖心存在;
95后教师赵一百放弃北京教培机构的高薪,扎根黑龙江乡镇小学,用幽默与真诚点亮留守儿童的未来;
复旦法学硕士梅文婷作为驻村选调生,把直播间变成新农具,为山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这些,都显示年轻人也在重新找到在今天这个丰裕社会的新坐标。今天的年轻人,他们会重回农村,会直播自习,会摆弄黑科技,会冲在所有关键时刻的一线……
当一些视频里,年轻人斗志昂扬的样子,配合着刷满整个屏幕的“燃爆”,那一刻,年轻人就像百年前的年轻人一样,克服“消除”,郑重登场。
很多时候,无力感也是无法避免的。社会是庞大的,习惯是持久的,偏见也可能是顽固的。每一个年轻人,都将和这些沉重的事物相遇。
这一代青年,或许各有各的焦虑与迷茫。
但每一个五四,都在提醒我们:这一代青年,将定义青春的权利,永远握在自己手中。
青年的力量,从来都来自于生长的力量。青年意味着朝气,也意味着希望,这些就如同滴水穿石,终归会在某一个时刻,抵达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成为让眼前一切焕然一新的那股力量。
就像一百年前的苦难都没有消除中国青年,中国青年也绝不会被焦虑消除。去认真地直面这个时代,去扎实地走向这片土地,在新的历史时空中,让自己成为那个“确定性”,彻底地击退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