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放水之下,粮食价格暴涨将成为定局?

2020年 4月 29日

比起需求来说,更可怕的是不可忽视的通胀问题!

——葫芦娃之水娃

A

这些日子,自由职业交易员王鹏心中多有不安。

“今年疫情的情况可能会持续下去,这期间粮食供给一旦出现问题,那就是要出大事了!”

为保障国内粮食供给,越南等国开始禁止大米出口”的新闻弹出了页面,刺激了他敏感的神经。“粮食危机还是要来了!”

 

“经济危机发生后,粮食往往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2008年经济危机后,也是粮食出问题,粮油价格暴涨,我当时眼睁睁看着大豆价格几天时间从800多美元涨到快1000多。”王鹏跟朋友吐槽道。

 

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一遍遍看着电脑里最新的消息。

 

“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宣布,将限制粮食和面粉的出口。”又一则消息弹出,王鹏深吸了一口气,快速买入了粮食板块的股票。

B

在全球开始关注自己的口粮,问题纷纷限制出口时,全球到底会不会出现交易员王鹏所担心的粮食危机?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关心一下中国的数据。毕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中国足则世界足。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当然也得关心一下什么国内最有可能发生危机的粮食是什么。

以下内容,嫌长的可以跳过灰色字体,直接看加粗部分。

截至2019年,国内主粮总供给(当年产量+上年末库存)仍达到当年消费量的1.6倍,库存消费比处在64%左右的高位,仅靠库存可维持半年以上的消费需求。因此国内主粮几乎完全不依赖进口,受国际粮食贸易影响较小。

总体来说,我国三大主粮(稻谷、小麦、玉米)长期以来自给自足,产量与消费量增长整体匹配。

2019 年我国稻谷产量达 2.1 亿吨,虽同比减少 252 万吨,但总体稳定。其次,近两年国内稻谷库存处在高位,2011 年后库存持续增加,至 2019 年末库存已达到 1.8 亿吨,库存消费比达到 86.2%,这意味着在完全没有新增产量的情况下,可以满足超过 10个月的需求。何况2020年的种植及生产还未开始,若继续维持正常种植与生产,则稻米的供应至少能保证一年以上。

结论:稻谷供大于求。

与稻谷类似,我国小麦同样是产量与库存充足,进口依赖度很低。2019 年我国小麦产量 达 1.3 亿吨,而年消费量在 1.1 亿吨。同样由于连续多年产量过剩,小麦库存自 2012 年 以来持续攀升,截至去年底我国小麦库存已经达约 1 亿吨,库存消费比达约 91.1%。

结论:小麦供应充足。

我国玉米供求基本匹配,进口依赖度同样较低,近年来处在去库存阶段。2016 年起,为改变过去国内玉米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低迷的问题,国内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减少了玉米的种植面积,导致 2017-2018 年玉米产量有所下降,还通过鼓励玉米深加工、取消临储的方法降低库存,2019 年末库存约 1.2 亿吨,库存消费比降至 40%左右。

但国内玉米进口依赖度同样较低,2019 年进口消费比仅为 2.5%。虽然不依赖进口,低库存意味着玉米的价格弹性相较于稻谷和小麦更大,如果国际玉米价格大涨,可能难免出现跟涨现象。

结论:玉米供需基本平衡。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三大主粮供应基本大于消费,库存亦充足,普通老百姓去抢购米面确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C

玉米、小麦及稻谷进口依赖程度基本为零,这意味着即使不进口,我国的三大主粮也能保证供应。

不过,中国的大豆存在严重的进口依赖,进口依赖度达在80%左右,基本不能自给自足。

大豆短缺一直是中国粮食板块的隐忧。

我国大豆进口依赖度较高,因此受国际价格影响很大。2019 年我国消费大豆约 1 亿吨,其中进口竟然高达约 8800 万吨,主要靠来自美洲的大豆填补需求缺口。

此外,国内大豆的库存消费比不足10%,意味着库存只能支撑1个月左右的全国消费需求。

在中国,大豆主要分为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国产大豆主要用于人的食用,比如制作豆腐等。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取大豆油(人食用)及饲料(豆粕主要用于喂猪)。

 

我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为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合计占我国总进口量的 90%以上。2017 年以前,美国大豆占我国大豆进口的30%至40%。但由于近两年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实施对美国大豆进口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引发了进口替代转移,巴西大豆开始占据中国市场。2018 年巴西大豆占我国进口大豆提升至68%。

 

2019年12月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今明两年中国将从美国进口农产品分别增加125亿美元、195 亿美元,大豆可能是主要选择,进而美国、巴西两国可能在国内大豆进口份额中平分秋色。

而由于国产大豆供应能力有限,在进口大豆库存减少的情况下,市场恐慌情绪出现,国产大豆的价格开始飙升。

今年 3 月中旬以来,国内大豆价格大幅上涨,已创 2014 年以来新高,1-4月涨幅超过40%。同比涨幅超过10%。

需求方面,3月国内疫情已基本控制,畜牧养殖、副食加工与油料企业复工带动大豆需求回暖,此外,生猪产能持续恢复,近期仔猪补栏热情较高,豆粕需求明显增长。未来价格有望进一步上行。

 

从中国国产豆的涨势中我们可以一瞥粮食危机的缩影——若供应出现问题,粮食价格将可能上涨到什么程度。

 

国内大豆价格而言,巴西疫情发展可能是关键,影响供给预期。但巴西的疫情扩散使得未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近期巴西疫情进入快速扩散期,更为严格的封锁措施可能进 一步约束大豆出口效率,根据疫情发展规律,预计影响可能集中在 4-5 月份,国内大豆及豆粕的价格可能仍将有上涨空间。

 

D

可是,比起需求来说,更可怕的是不可忽视的通胀问题!

粮食危机和粮食涨价确实是呈正相关关系,但这回也许情况更加严重,因为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叠加起来了,全球央行正采取大规模“放水”的手段拯救经济。

 

美国在短短三周内,疯狂地拧开印钞机“水龙头”推出不限额的量化宽松等货币措施,使得其资产负债表膨胀达6.13万亿美元(截止4月9日),再加上4月10日美联储宣布的2.3万亿和美国财政部在二周前宣布的2万亿美元刺激计划,这也意味着,美国在短短的15天内宣布放水了达10万亿美元。

 

中国也不甘滞后,降息降准紧随美国其后。

 

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208.0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个和1.5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国净投放现金5833亿元。

 

3月31日国务院还确定了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微企业普惠性金融支持措施,支持金融机构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全部用于发放小微贷款,主要面向的是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重的产业。

4月3日,中国央行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对多家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

 

4月7日开始,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下调利率,发放贷款,本质上都是宽松货币即“放水”,中国的放水规模算下来也达到了万亿规模。虽然比美国10万亿少了许多,但市场终究是钱变多了。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央行都为了“救市”而采取了量化宽松(QE)政策,即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放水)。

2008年经济危机后两年内,黄金价格上涨了3倍。

2008年经济危机后两年内,国际白糖价格上涨了3倍。

2008年经济危机后两年内,国际棉花价格上涨了近5倍。

2008年经济危机后三年内,国际大豆价格上涨了近3倍,玉米上涨了近3倍。

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三年内,平常供应充足的麦子也涨了近3倍。

也就是说,即使供给没有问题,通胀也会让粮食迎来大幅上涨!

 

2008年之后,更让中国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蒜你狠”及“姜你军”了。

“蒜你狠”、“姜你军”是2010年中国流行的时髦用语。这是源于大蒜疯涨超过100倍,生姜价格飙升,甚至价格超过肉和鸡蛋的现象。2009年起,随着通货膨胀向普通商品蔓延。大蒜价格居高不下。2010年2、3季度,土豆、大蒜、生姜、绿豆轮番涨价。大土豆价钱追赶一斤鸡蛋的价格、大蒜价格贵过猪肉、生姜价格超过平常10倍。其他品种的蔬菜也有提价。

虽然价格暴涨的原因有关部门解释道:天气异常,西南干旱、北方倒春寒影响农产品收成。但略懂经济学的人都会知道,这其实是反应市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现象。

毕竟,“放水”意味着市场上的资金变得更多,当短期市场缺乏资金导致资金链快断裂时,放水确实能够起到补充资金,修复资金链的重要作用。

但一旦资金链开始修复,经济开始逐步恢复正常,已经大规模新增的资金就会使得“水涨船高”。使得商品的价格开始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出现。

 

如今,全球粮食流通率下降,钱却变多了起来,加上这回粮食危机又给许多国家上了一课,恐怕还会导致多国“报复性储粮”,因此国际粮价的走势,可想而知。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3月CPI同比上涨4.3%,环比下降1.2%,1—3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涨4.9%。

食品价格上涨依然是促使CPI上涨的最重要原因。

 

3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3.6%,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4.10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上涨78.0%,影响CPI上涨约3.44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16.4%,影响CPI上涨约2.79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2.8%,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1.9%,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下半年随着货币宽松的影响逐步显现,可以预见,CPI有望继续上行。

E

 

过去世界有中国这个“对冲”,粮食价格上涨还可控,譬如“姜你军”、“蒜你狠”的价格最终还是回落正常价格区间。

 

但如今,中国自保尚可,想要援助全球,恐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虽然目前中国的农产品供应总体充足,但目前的问题是农业效率太低,且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若不进行农业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农产品的供应迟早还会面临麻烦。”一位农业领域的专家说道。

 

土地撂荒、无人种地是困扰中国农业的重大障碍。

 

对于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来说,土地成了“鸡肋”。随着农药、化肥等各种生产成本的上涨,种粮收益逐渐降低,如遇干旱、洪涝等灾害,种粮不挣钱甚至赔钱。

 

在甘肃、河南、贵州等地,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土地资源盘活难等,农村土地撂荒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个别地区还有扩大趋势。

 

2019年,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对全省耕地撂荒情况进行了初步核查,全省共有撂荒地面积226.4万亩,占全省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49%。

 

其他省份地区情况亦大同小异,撂荒耕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这意味着若不进行改善,未来粮食种植的面积及产量将继续减少。

 

根据实地调研,一个有50000亩耕地的乡镇,农村撂荒土地亩数可达到500亩以上,一般农户的种植模式和生产技术基本和10年前没有太大区别,没有安装喷灌、滴灌以及大型农机具等新型农业设施设备,依然是人工作业占主流。

 

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长足进步甚至停滞,农业收益远远低于其他行业,情况严峻。

 

于是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试图改革土地制度,实现土地流转。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包括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等九个方面。

其中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五个要素领域提出了进一步市场化改革方向,以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意见重点在土地问题上,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成为核心内容。

 

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

 

此外,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公共利益征地的相关制度规定。

 

同日,国家发改委也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其中多处政策涉及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内容。

 

其中,重点的内容在于,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开展工商资本入乡发展试点。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作用,支持引导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入乡发展。

 

土地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盘活土地,资本下乡。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为农业机械化大生产创造条件。

 

嗯,只有危机冒头了,才会倒逼出改革,否则谁没事改来改去呀。

只是,短期国际粮价可能会再次出现大幅波动了。

 

有人说,新时代即将开始,目前受人看不起,不愿意从事的农业,未来将可能像美国、澳洲一样,成为中产乃至高收入产业,成为一位新农场主将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只是,再怎么改,中国地狭人稠的现状终究不会改变,即使农民人均土地翻翻,收入翻上三倍,也难……

因此,广积粮,保供应才是我们的王牌,但未来粮价嘛,还请各位做好准备了。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xitalk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