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卷不倦,闲聊社会公平

2022年 7月 2日

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如果能够达到相对公平基本上就很不错了。

大体来说,从两个方面看是否公平,一是阶层是否固化,二是社会卷不卷。

我以前看过北大博士冯军旗写的那篇《中县干部》的博士论文,反映了一个小小县城里的政治江湖。

内容很写实,不过也没有什么太惊艳的,从古至今,官场都是这个样子,只不过,冯博士从观察者交谈者的角度去写。

与其说是论文,不如说是纪实文学,其实还有很多东西他没有写,可能也不敢写,毕竟只是毕业论文。当然,很多官场小说写的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内容更精彩,也更贴近现实。

2000年的时候,我读王跃文的小说《国画》,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太写实了,称之为现代官场现形记也不为过。

小学五年级的那个暑假,我读完了人生的第一本官场文学,《短暂的春秋》,关于华主席的,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陆陆续续的又看了不少,书名就不能提了,期间也看了也一些关于民国军阀的书,也挺有意思。

大学期间也读了不少历史书,其中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印象最为深刻。

这些书对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影响很大,以至于很年轻的时候就比同龄人看得通透,活得明白。

不过也少了很多乐趣,以至于人到中年开始补小时候的课,年纪大了开始看武侠、打游戏、看玄幻类的剧,反正现实生活的电视剧一点也看不下去,要么太假,要么太傻。

所以说,人生的每一步都不可能少走。

绝大部分人有一个误区,总认为官二代都是不学无术的,真正有才华的都是普通家庭的小孩,甚至是贫苦家庭的孩子,很多人都持有这个观点,这绝对是个误区。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跟老师一起吃饭,席间他也说了这个观点,当时我就给反驳了。其实,从心理学上讲,这种论调是社会普遍愿意接受的,也愿意相信的,毕竟给了老百姓希望。

如果知道真相,很可能难以接受,也就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媒体总会写一些官二代、富豪子女们不学无术的文章,着重笔墨写一些寒门学子如何刻苦学习,吃苦受累,最后考上清华北大的例子,这其实是故意让大家看到了,让大家心里形成这种观点。

然而,事实上呢,寒门贵子的成功是个例,而二代子弟的成功却是普遍现象,如果有数据统计的话,一定是天壤之别,但我相信当前的社会是不允许有这个数据出现的。

大家从小接受的资源不一样,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对小孩的塑造极为重要。官员子弟从小的生长环境是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你想想你小时候的生长环境是什么,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知识分子又不一样了,比如大学教授的子女从小接受的环境是清高、自负,甚至是假清高,这些扔到社会上一点用都没有了,甚至是成长的障碍,不过如果回到高校,他们的资源又远非其他人可比。

当然了,借着父辈人脉敛钱的也不少,有的吃相还好些,有些吃相就太难看了。还有嚣张跋扈的,我爸是李刚,那句爆红的网络语言对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很大的。

那么,德国有没有各种二代呢?答案是,有,不仅有,而且他们手握的资源更多,阶层的固化在德国其实更加严重。

大部分德国人根本意识不到这点,中国人对德国又是盲目的吹嘘,认为德国民主自由,官员廉洁,倡导工程师文化,大家都不愿意当公务员等等,其实这也是个误区。

德国阶层固化不是很明显,是隐性的,以至于普通老百姓察觉不到。

我以前看过一篇德国的统计报告,近30年对阶层变化的统计,不得不说,德国人在数据方面是非常严谨的。

我记得统计结果,是把德国社会分为了七层,最上面的三个阶层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向上和向下都很难。

最下面三个阶层向上跃迁的人数远少向下变迁的人数,想往上走很难,往下很容易。

前几年,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做过一项调查研究,为了消除‘测量误差’,他们分析了两代人以上的数据后得出结论:

德国人的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家庭出身,实现代际社会阶层攀升的难度极大。如果曾祖父母的社会地位越低,那他们的曾孙辈现在的社会地位也越低,四代之后,代际影响依然存在。

这和我观察的结果也是相符合的,我以前跟外管局的一个年轻的官员聊过,她说自己很幸运,一毕业就到市政厅工作了。

她是毕业于一所非常有名的大学,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留在慕尼黑或是去法兰克福,因为她是本地人,在一个非常小的偏僻城市,毕业就选择回来工作了,每周对外办公两天,工作非常轻松,薪水也不低。

当然了,她的爷爷曾经是上一级大区城市的议员。其实德国年轻人非常愿意当公务员,想法跟我们是一样的,公务员收入高、有保证、有地位。但是竞争也非常激烈。

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公务员基本上都是令人羡慕的职业。

还有我女儿的一个同学,父母的工作很一般,但住的却是新建的德国包豪斯风格的高档别墅,后来混得比较熟了,知道她爷爷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房子是他爷爷出钱给建的,周围一大片土地也是他爷爷的,这种代际的影响下,她的生活和接受的资源远远优于普通人,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

相对于德国的隐性的阶层固化而言,中国的阶层固化则是显性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官员子弟从政的多、商人子弟经商的多、知识分子子弟回到学术圈的多,娱乐圈的子弟继续混娱乐圈… …他们在每个阶层都拥有各自的资源。

我以前的小伙伴中从政的不少,走得最顺的一个,40岁就做到正厅了,毕竟他们家老爷当年做到正厅的时候比他还年轻几岁。

这种成功的人生经验是最宝贵的,关键时刻的指点,能少走很多弯路,少踩很多坑,有些人一个弯路走差了,可能人生就再也没机会了。

这就是事实,也没有什么可批判的。但是,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阶层固化对于圈层之外的人都是不公平的,没有了上升空间,没有了流动性,年轻人也就失去了上进之心。

但是,这种阶层的固化是一种必然,而且也无法打破它,除非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故,有外力把它打破,然后产生新的阶层,然后继续固化。

既然无法打破,那么就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在既有的局面下,是否能做到相对公平,这点就很重要。

有读者给我留言,问我德国卷不卷,我回答说,不卷,因为卷也没用,很难实现阶层的跃迁。

大部分人都是按部就班的生活,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养家糊口,再有点不太花钱的业余爱好,每年度个假,基本如此,少部分人彻底躺平,反正救济金也够活着的。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讲,不卷的生确实很安逸,绝大部分人已经知道无法实现阶层跃迁,进而形成以一种价值观,不为了赚更多的钱而活着,因为挣得多交的税也更多,还不如让自己的生活轻松一些。

德国的税负是由大部分领薪水的人承担的,这个范围很广,不论是车间工人,还是办公室白领,或是公司高管,都在这个范围内。

德国的个税是超额累计税率制,最高税率是45%,即便年薪20欧元的高管,依旧是普通人,因为他们基本上没有税务筹划的空间。

但是富人就不一样了,通过税收筹划,最终的税负反而没有那么大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老城堡,列入文物的老房子卖得很便宜,但是维修费用很高,普通人根本不会买,但富人会买下来,越破、越便宜、后期投资越高越好。

他们买下来在之后的几年投入几十倍的资金修建好,因为文物房子修缮的费用可以当期抵个税,修好之后可以加速折旧,折旧也可以抵个税。还有一些德国的富人会移民到瑞士,因为瑞士的税费成本比德国低很多。

不久前知乎上有个热点话题“当今社会的年轻人为什么负能量这么多?”

其实,不是年轻人负能量多,归根结底还是阶层固化,社会内卷的结果。

这个社会留给年轻人的机会太少,压力又太大,房价高,各行各业又卷的厉害,看不见未来的希望,你还想让他们怎么办?

但凡能说出年轻人为什么负能量这么多这句话的,无不是站在高处俯视别人的人,何不食肉糜?

在一切都向前(钱)看的指引下,又让年轻人讲奉献,努力打拼新生活,画饼充饥只能是自欺欺人的照镜子,这把镜子迟早还是会碎了一地渣子。

总说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可你们没有给他们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的底气;总说年轻人应该奋发上进,可你们垄断了财富也不愿露个手指缝。

阶层已然固化,打鸡血、喝鸡汤已经没用了,不如实实在在做点事,比如,把房价降下来,让居者有其屋;把劳动政策落实到位,别让年轻人996白加黑的拿命换钱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即便躺平,也要给人躺平的机会。

xitalk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