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房东税”的话题连续冲上热搜,引发各地官媒纷纷辟谣,主流媒体也纷纷转发。
起因呢,是将在9月15日出台的《住房租赁条例》,要求住房合同要备案,备案信息要与税务等部门共享。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租房合同都没有备案,一旦信息被税务采集之后,房东自然要补足欠下的税款。
官媒对此的解释是,国家并没有要开新税,相关政策是实施了数十年的规定。
官媒说的没错,被坊间称之为的房东税,很早就立法了,但一直没有严格执行,本来是跟2019年出台的个人所得税租房专项抵扣来配套的,并作为房地产税的前置税种,循序渐进。但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为保护广大民众,房东税不再被严格征收,房地产税也被推迟。
进入25年8月,也就是三中全会的一周年,一系列重磅的改革纷纷落地,第一轮税改也全面启动,其中就包括了被推迟的房东税。
第一轮税改中央的逻辑非常清晰,就是为了降低阻碍,不加征任何的新税。8月的港美股税、国债地方债税、平台经济税、社保税,以及9月的房东税所涉及的一系列文件,都是只是将原本已经立法确立的税,进行严格的征收。
那么,逐步严格执行房东税执行后,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是房租和房价和变化。
全国一线和准一线城市,租房整体上是供求平衡,甚至部分区域是供不应求,因此房租将由房东和房租共同承担,最终推动房租价格与成本的上涨,有助于国家遏制日益增长的京沪常住人口。
在全国二线以下城市,租房整体是供大于求,因此房租主要将会由房东来承担,房租实质收入降低,会进一步驱动更多的房主甩卖房产,加大二手房市场的供过于求,使得房价以更亲民的价格前行,有利于城市工作会议推动的新一轮农民进城。
其次是行业的变化。
跟近期推行的一系列税改类似,都是在推动去低端供给和反内卷,严格执行房东税后,繁杂的备案与缴税手续,以及地租利润下滑后带来的市场竞争激烈,会驱动越来越多的房主将房屋长租给长租公寓企业,消费者也更愿意从机构来租赁。
市场上会逐步清退一批落后的中小房租租赁公司,形成几个覆盖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长租巨头,持有大量的租赁合同,形成租房行业的淘宝和京东。
而掌握了大量租客信息的这些垄断巨头也将会成为未来房屋出售的天猫和京东,形成一批服务于他们的专业维修公司、装修公司,家政公司和物业公司。因为租赁和购房涉及大量的信贷与资金,最终还会演变成房产综合领域的支付宝和京东金融(抢银行生意)。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投资新赛道。
最后是税基与结构的变化。
凭借着房东税的严格征收,国家将会获得一大笔的增收,大概率也会继续增加个人所得税中租房抵扣的额度,把广大租房者变成房东税征收的坚定同盟者,遏制房东的偷漏税,并向租客提供租售同权的教育医疗等资源。
在租房者的压力下,房东不得不将所持有的房产租赁进行备案,也就会使得一批手握大量租房钥匙的地主进入到税收监管的视野范围内,针对他们的税赋甚至将按照经营所得,难以享受征收减免,迫使地主们抛售或甩给长租公寓公司。
房东税跟房地产税很类似,都是对存量征税,从房屋租赁中获得了巨额税收的政府,也会更为聚焦于存量,将由足够的财力推动城市更新而不是扩大外环的增量。
市政府所在地、高租金的商业区等将获得更多的更新资金,有助于提升这些高档地区的城市维护。中央与地方政府也会转变态度,从保交房转向竭力维护核心税收区的房价和租金。税收充盈的地区也可以自主推行更多的免费教育、消费补贴与生育津贴等政策。
未来几年,随着相对压力较小的房东税等原本已经立法的第一轮税改落地,老百姓逐步接受,并享受到改革的福利,国家也会适时启动以房地产税为代表的第二轮新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