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之后,会如何?

84次阅读

DeepSeek之后,会如何?

1965年,英特尔的创始人戈登摩尔根据自己的观察,曾提出过一个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规律,大意是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隔 18-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价格却保持不变。

随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几乎完美的兑现了这个“摩尔定律”。

而观察近年人工智能的发展,似乎也会发现一个类似的AI定律,大约每隔12个月左右,AI领域就会出现一个现象级的应用,并引领当年的AI主流发展。

2023年新年跨年时,全球都在讨论ChatGPT,2024年跨年时,全球都在讨论视频智能Sora,今年2025年跨年时,当红辣子鸡则是来自中国的DeepSeek。

按照AI一年一个主旋律的节奏,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的主线,就是要让更多类似的项目,推动AI算力的成本下行,预计还会涌现很多类似的AI项目,而且是开源的。

虽然特朗普正在干掉横行了过去五十年的资本全球化,但是他的亲密战友马斯克会推动新的AI全球化(开源).

在这个大时代面前,这并不是中国搞出来Deepseek,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也不是英伟达的末日来了,大家都可以去做空。

而是AI第三年的发展进入到了中国的节奏,我们也要为接下来必然会出现的一些事情未雨绸缪。

以英伟达为例,别看股价暴跌,甚至未来还可能会跌,但DeepSeek并不是他的灾难和敌人,他的敌人会在未来出现,相反,随着DeepSeek代表的中国AI成本大幅下降,全球的AI需求会因此激增。

还是以摩尔定律的半导体芯片来对照,随着晶体管成本的不断降低,半导体的需求也在以更快的速度激增,总的市场规模反而因此不断地扩大。(更知名的教科书案例还有美国的福特T型,德国的大众甲壳虫)

同理,随着今年开始,一批批的Deepseek出现,人工智能的各项成本会迅速降低,未来,在资本的推动与竞争下,很多东西甚至会变得免费。(参考十年前的乐视手机、电视)

回顾历史,一旦中国下场搞“降成本”,全球的产业都将迎来一轮大调整,很多神话也都会出现。

上一个十年周期,中国的产业降成本路线选择的是互联网“提速降费”,持续降低移动流量费用,缔造了全球移动互联网独角兽盛宴。

再上一个十年周期,中国产业降成本路线选择的是轨道交通“提速降费”,持续降低劳动力流动和制造业物流成本,缔造了全球MadeinChina的神话。

由于中国是政府主导,经济周期也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周期,因此,节奏感上,比西方国家的市场模式更为显著。

如今,新一个十年DeepSeek代表的人工智能“提速降费”,同样的,跟轨道交通“提速降费”,移动网络“提速降费”类似,将推动全球AI市场进行一个“十年计划”的结构再调整。

在这个周期里,大约会是这样的“节奏”:

短期:降低了市场对算力的需求,潮水褪去,新应用尚未出现,部分短期炒作资金将撤出,产生恐慌。

中期:成本降低后大量新应用出现,对算力的需求指数级激增,大量长期资金进入,全球都会依赖于中国的降低成本,我们的外部环境会突然变好。

远期:在算力应用端占据优势的中国政府,必然搞自研和国产替代,走独立路线,美西方全力打压中国。

因此,Deepseek虽好,但不要神化。

我们可以把2025的英伟达,视作2005年的西门子和阿尔斯通,2015年后的高通和英特尔,那么2025年的Deepseek,大约就相当于2005年的CH3、CH5动车组,2015年的乐视、红米手机,很快就会被更优异的复兴号和华为将其取代。

同样,英伟达虽然会是受益者,但如果不能迅速依靠中国市场扩张并建立稳固的护城河,也同样有阿尔斯通和英特尔这种被新势力取代的风险。

而真正给大众触感的,是AI算力成本大幅降低后,那些跟广大民众息息相关的AI消费与金融。

毕竟,2005年轨道交通提速降费,带来的是以万达广场为产业链与影子银行扩张的中国首富王健林,2015年移动网络提速降费,带来的是以淘宝产业链与支付宝扩张的中国首富马云。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