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后第一周,市场波动很大,具体周日晚上再聊。今晚,让我们暂时远离喧嚣,看看在全球投资大佬眼里,中国当前面临哪些问题和机遇。
以下的内容,主要源自于桥水投资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达利欧(Ray Dalio),近期连续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观点。
桥水投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500亿美元。创始人达利欧,倡导“全天候”策略,强调在不同资产类别和不同市场之间分散投资,轮动规避风险、捕捉市场机会。
达利欧认为,中国经济正站在关键的分岔路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债务问题。在接受彭博记者采访时,达利欧反复提到了“重组”一词,包括地产债务重组和地方债务重组。在达利欧看来,债务问题是中国经济现状的根本原因。
关于中国的经济现状,达利欧提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数据:
1.关于居民的资产组合。中国老百姓有超过70%的资金都投入了房地产,这对于一个资产组合来说过于集中。地产行业风险暴露后,房价大幅下跌,意味着居民资产大幅缩水,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接近1/3,首付部分损失的比例更大。
不仅如此,居民的投资组合还面临着股票连续三年下跌、收入降低等问题,结果就是对未来的信心不足、大幅降低消费、持有现金。
2.关于政府的日常支出。中国政府的支出,主要由地方政府支出构成,占比超过80%。而地方政府的收入,又与土地出让和借款紧紧挂钩。现在的问题在于,既少了一大块卖地的收入,又面临着前几年地产刺激政策导致的大幅举债问题。
达利欧提到,其实这样隐性的问题已经被放任了一段时间,在目前内外部局势都不清晰的情况下,不能再按下不表。当前,就是经济的拐点,亟待解决的是要将钱(债务)放到高效的部门重新运作。如果不能妥善处理,那么中国面临的债务问题会比1990年的日本更艰难。
达利欧在接受新加坡CNA(亚洲新闻台)采访时表示,债务重组并不是简单的结构调整,而是需要纵观全局来重构资产价值的精细活。在重组过程中,大量实体资产会被减计,这一部分亏损需要有人承担,居民和部门的财富会受到巨大影响。另外,由地方债务衍生出的问题也很棘手,曾依赖地方政府支出而运转的企业将面临生存困难。
所以,“和谐去杠杆”才是关键——要以相对能接受的方式降低、延展债务。化债举措要做到既不引发严重通缩或通胀,又可以使优质企业减轻负担、刺激新质生产力。
达利欧认为,实现“和谐的去杠杆”的前提条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大部分不良资产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另一方面,大多数债务人和债权人都是中国人。中国其实具备上述条件,不过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需要央行货币政策的支持。要将利率降至低于通胀的水平、通过货币的贬值降低债务负担(也就是“债务货币化”)。这不仅需要足够强的力度来鼓励各部门不再持有现金,也需要一定的市场信心,不然就会陷入美国曾经历过的“推绳子效应”中。
推绳子效应的本质是:当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市场会立马做出反应,利率抬高、银行立刻减少放贷等;而当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虽然利率降低,但此时市场信心不足,用于投资的钱并不会增加。就好比,货物绑在绳子上,拉绳子时会马上拉动货物,但反过来推绳子,货物并不会动。
所以,为了刺激市场信心,上层应该推出一系列再通胀政策,使现金相对于其他资产贬值,当人们发现持有现金不划算时,就会激发市场再度出现“抄底”热潮。“924政策”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况正在发生。
第二,需要上面和地方形成更好合力。目前中央和地方间资金的筹集、分配效率不高。除增值税之外,中国没有设置有效的所得税、地产税、遗产税等,这一情况在产业层面尤其明显。有关于公共支出和社会事业的税收制度亟需改革。
第三,需要加强部分行业的突破。制造业出海、科技创新产品出口无疑是可行的方向。制造业出海有利于国内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触达更广泛的需求;而科技出口指的是,中国运用创新的优势,填补第三世界国家的科技缺口。
为了延续创新、出口的竞争力,支持市场化、促进创业的政策必不可少。近期的几大会议中,上层都发表了支持性言论鼓励政府和民众创新,还强调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官员不会因犯下善意错误而受到惩罚。
在今年九月初的采访中,有记者问到桥水对于中国的投资。达利欧表示:
首先,所有国家、公司、资产都有自己的周期。周期都是起起伏伏、上上下下的,所以不光是对于中国的投资,桥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投资比例都是有控制的,并没有哪一类资产能够长期主导资产配置组合。
其次,桥水现在仍然投资中国资产,但同时也会注意隐含的风险。中国资产目前价格比较诱人,只不过,重组风险的不确定性也需要持续关注。
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是资产价格的变化,更可能是社会观念的改变。比如,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有非常迅速的发展,但大多都以政府为导向。现在,人们关于房产价值、财富的观念其实有所改变。换句话说,人们是否还认为“有钱”是一种荣耀、是否还有创业和创新的精神?这都是非常宏大的问题,所以才迫切需要“资产重组”来确保财产价值和产权受到尊重。
最后,还是可以相信“相信的力量”。纵观历史,中国政策制定者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虽然经历了痛苦的调整,但最终都有效化解危机,如朱镕基总理解决了90年代末的债务问题。
同样,现在正是需要足够智慧和魄力来应对的关键时刻。在当前时点,不需要过于关注市场每日的波动,取而代之的是去关注后续的政策如何主导地产、政府债务重组,经济如何反应、渡过难关。关于信心,达利欧认为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确实很有一手,除了美国以外,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难以找到可以竞争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