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点名了方向

2023年 7月 7日

一般每年的4月初、7月初与11月末,国务院都会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为半个月后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寻求经济方面的建议与意见。

不同于以往会召集大量微观层面的企业家,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昨天的专家会,召集的一色都是宏观的经济学家。

在政事堂看来,这标志着伴随外部形势出现变好的趋势,美国三巨头的梯次访华,中国不再被动应对,开始酝酿宏观政策的发力了。

于这些专家的意见很可能会被写入即将被公布的政治局文件,甚至能够为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供前瞻性指导很多没有被邀请的群体,这些天也都在场外摇旗呐喊。

譬如高盛就发布了涉及12家银行的《测试“不可能的三位一体”》,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论调,在严重缺乏论证的情况下,出了一堆“吓死人不偿命”的结论。

金融圈的潜规则,不给“强烈买入”的五星好评就是差评,作为无利不起早皮条客,高盛发这种得罪人的研报,显然不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在替别人发声,玩了一出出口转内销。

至于谁出的钱,大概从高盛在一堆看空的研报中,给出买入评级的几家里筛选,再看看谁跟高盛合作比较多,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博弈的点,政事堂猜测,一个是未来即将开启的经济刺激政策的筹款人是谁,一个是未来谁给庞大的地方债务买单。

从目前的局来看,发钱的银行大概率不是银行,而出血的大概率就是高盛笔下的这些银行。

这并不是政事堂拍脑袋得出来的结论,回到经济形势专家会,我们可以通过发言专家的日常表态,大概猜到让他们去是说什么的。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的研究方向和观点是,让宏观调控的决策、执行完全回归中央,放弃央行独立,货币政策(放水)要为财政政策实施来配套,发挥大城市、平台经济的带头作用。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的研究方向和观点是,减缓减税,让中央政府拥有更多的财力,由中央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与国家级的消费券,解决平台企业受制约的问题解决信心。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的研究方向和观点是,用科技创新助力金融服务,提升金融的直达效率,激励创新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切忌(再)180度大转弯。

中诚信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的研究方向和观点是,通过中央对地方债务的置换重组来化债,加大地方城投平台的整合力度。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的研究方向和观点是,发行特别国债、专项债来补充财政资金,通过将十四五规划的(国家级)项目提前来解决项目投资问题。

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的研究方向和观点是,通过加速城市化,通过转移人口来实现经济差距的缩小与共同富裕。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的研究方向和观点是,“大国大城”,强调人口在聚集才能让经济发展走向均衡。

列举排序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本轮邀请的专家们的整体观点高度一致,都是要中央财政主导发力,要中央主导地方化债,要松绑大型平台经济,要把人口向大城市驱动。

都是用“高大上”来解决问题,也跟2008年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的“四万亿”逻辑有着巨大的差异。

而这些有可能将会在7月政治局会议之后,开始酝酿和试点,随着外部形势的进一步明朗,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思路。

xitalk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