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中国,变的是什么?

2023年 3月 2日

前两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这份文件对未来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发展方向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在这个《规划》中明确,数字中国建设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而为了保证做到这一点,《规划》专门提到: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简单说,数字化建设将纳入党政干部KPI考核

为什么搞数字化建设要和干部的考核(升迁)挂钩?为什么不像原来那样简单做做“政采”就行了呢?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数字化中国,变的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数字化就是买买服务器,搞个app,最好能把什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都整合进入,这个“数字化转型”就完成了。

很多领导都会认为,搞数字化建设和建一栋大楼,修一条马路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并不是。

对于一个部门来说,修一栋大楼,其实是一个增量的事情,虽然投入大,但是在修这座大楼的时候,全系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是都是会有收益的。大家都会从“增量中”获益。

但是,数字化建设,或者说数字化转型并不是这样,数字化转型主要是对于“存量”的整合。虽然整合成功之后,会对整个单位,整个地区的运行效率带来“飞跃”,但是在改的过程中一定会触动非常多部门的“现实利益”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其实是“利益的再分配”。再次强调: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利益的再分配”。

因为在一个系统里,许多部门领导工作的核心,其实在于对于“信息”的“垄断权”,以及把控住了对于“信息”的“过滤权”

“上传下达”本身就是对于“信息”的再整合,再分发。而一个领导,一个部门,甚至有些单位其实存在就是因为在过去“信息”传递不发达,而存在的。

但是,数字化转型本身会打破以往稳定的利益格局,涉及到很多不同职能、不同岗位的人,而且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诉求和利益考量,对一个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来说,改变原有的格局就像是“化疗”一样。

鲁迅先生曾以“在中国搬动一把椅子也要流血”比喻中国变革之难,而数字化转型之难,本质上在于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处于一切变革最为深层的内核部分,因而其困难较其他方面尤甚。

所以,在过去很长时间,数字化,特别是政务的数字化呈现出来“数字化形式主义”。从“数字化形式主义”表现来看,有的是重数据数量,轻数据质量。

不少政府部门各有一套信息系统,且系统类型复杂、功能重复、标准不一、难以共享,有的甚至为了应付检查而编造数据、捏造材料。

所以,从数字化转型的内核,从数字化转型的体现,从这些点,大家就知道“数字化中国”有多难了。

所以如果不把“数字化中国”,这个事情的“高度”提升到影响地方领导干部“仕途”发展的地位。如果这个“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不变,希望大家换思想,大概是不太可能的。

鲁迅不还说过这样一段话嘛: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xitalk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