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思考与行动

2022年 12月 6日

就在首例新冠病例被通报的三周年之际,2022年11月30日、12月1日,国家卫健委连续召开两场座谈会,主管卫健的孙春兰副总理在会议指出我国疫情防控当前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继续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稳定和发展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

所谓“大疫不过三年”,不知不觉,抗疫也已走过第三个年头,正如座谈会所说,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那么这个所谓的“新”体现在哪?我们后续防疫政策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这种变化?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一、病毒本身的变化

首先,当前病毒的毒性已不能和初代病毒相提并论,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传播能力越强、毒性越弱(不至于杀死宿主)的病毒,有较大概率通过自然选择,大肆繁殖。

因此,从初代毒株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我们可以发现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目前感染的大部分患者多为无症状患者,患者的死亡率也大幅下降。

不过,病毒的传播力也越来越强,从当初的“一传一”到现在的“一传二十”,从刚开始主要爆发于大中城市,到如今在全国全面开花,基层的防疫难度指数级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在发生变化。

由于初代病毒的毒性过强,我们在武汉保卫战通过饱和式救援付出了极大的医疗成本才将病毒扑灭;到如今,核酸筛检(包括抗原检测)已成为防控的日常措施,大部分阳性感染者的患者甚至不用去医院,在方仓集中隔离闭关几天,便可转阴。

病毒在发生变化,抗疫政策也在相应调整,从第一版防控方案到第九版,再到最近刚出台的二十条优化措施,我们的防疫策略也在因势利导,不断迭代。

不过在政策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部分群体跟不上版本更新的脚步,变成保守派,呼吁要继续加码防控,直到病例彻底清零;而三年来一直生活在抗疫第一线的群众,已经不堪其扰,一部分成为激进派,呼吁要彻底放开。

在关于抗疫的舆论场上,从不缺乏流量,也从不缺乏争锋相对,两大阵营界限分明,彼此割裂。

不过在笔者看来,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盲从冒进,既不能照搬照抄过往的防疫措施,也不能因时局转换而否定过去的抗疫成效(严格的防疫政策确保数百万脆弱人群避免超额死亡的风险)。

(赶紧申遗)

二、抗疫的成效

过去三年,我们绝对是世界抗疫事业的优等生,我们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小的伤亡,最大程度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从经济层面来讲,我们通过围剿病毒,及时保住了制造业,成为世界上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也是屈指可数增长率为正的经济体。

从政治层面来讲,我们的防疫措施及时稳住人心,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还进一步凝聚共识,举国上下无不同心同德、共克时艰。

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第三产业受到疫情管控的负面影响显著,以旅游业、餐饮业为代表的行业出现大规模失业潮,从业人员收入下降,居民资产负债表也持续恶化。

这与另外一些依靠疫情防控政策赚的盆满钵满的“乒乓响们”、“张姗姗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了公众对于疫情防控的不理解甚至不满。——《“张姗姗们”的历史行程》

三、防控能力及意愿

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过去几年,我们付出了极大的社会成本将疫情控制在相对可控的程度。

我们自上而下建立严密的社会治理结构(基层的高效执行和群众的支持配合),让我们在面对疫情时相对西方多了一项选择,利用抗疫前线争取的三年时间,快速研制疫苗、接种疫苗、完善诊疗技术,并熬过了病毒致死率最高的那段时间,逐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不过仍然不可忽视,考虑我们的人口基数和脆弱人口数量,我们的医疗资源还是稀缺甚至不足,我们还是无法承担医疗挤兑的后果,既然魔法无法打败魔法,只能被迫选择使用物理隔离的方式去降维打击。

这也是我们过去三年抗疫手段选择的底层逻辑。

但是,随着病毒特性的变化,加上部分地方在防控措施简单化、层层加码、“一刀切”、忽视群众诉求等方面,有的地方随意扩大管控区域和人员范围、一封了之,有的封控后长时间不解封,有的地方未经批准、动不动就“静默”。公众的配合意愿也越来越低。

过去,公众愿意让渡一部分自由,来保证自身及家人健康,但三年的抗疫让部分群体逐渐失去耐心,病毒毒性的减弱降低了人们对感染的恐惧,经济上的压力让人不堪重负,呼吁“躺平”的声音自去年以来,更是不绝于耳。

四、国外疫情的转变

想必大家感受最深的是,当前的社会舆论已经很难回到抗疫初期那个万众一心的局面,因为影响群众抗疫意愿的,不光有国内小气候,还有国际大气候。

国外过去三年在抗疫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治理能力的局限,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让民众逐渐接受躺平的事实,民众也在与病毒的博弈中,不断加深对疫情的认知。

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国外也不是一开始就躺平的,国外的民众对待防疫也不是毫无防备,相反,国外的民众可能在应对防疫上比我们更成熟,因为在他们观念里,个体才是自身健康的最大责任人。

抗疫三年大部分时间,当诸多一、二线城市被疫情一轮又一轮冲击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三、四、五、六线城市甚至没有遭遇过新冠疫情的正面冲击。“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因此,这些地方民众的防控意识如何?对于病毒的认知理不理性?较多的脆弱人口和稀缺的医疗资源矛盾如何解决?都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诚然,疫情的防控拐点已经来临,但防疫政策贸然发生180°大转弯,其结果必是我们不可承受之痛,呼喊着要马上放开的人,绝不是要承担代价的那部分群体。

毕竟屁股决定脑袋。

五、未来疫情发展趋势

难道我们需要一直这么防控下去?难道19年及之前的生活不会回归吗?答案当然是不会,放开的那一天总会到来,但是需要满足若干个前提。

首先,要保证我们社会层面的稳定,包括不出现超额死亡情况、不发生医疗挤兑以及不发生影响社会秩序的群众事件,这需要我们后续在疫苗和新冠特效药上持续发力,因为打败魔法的只有魔法,物理手段永不是长久之策。

其次,我们帮助群众做好心理建设,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通过专业科学共同体传播知识,让群众认识到当前流行的病毒没有那么可怕,不断提升民众的防控意识,让民众意识到个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自己。

再者,降低群众对一蹴而就放开的预期,要给予试点城市时间和耐心,疫情政策调整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石家庄的吃螃蟹之路就是因为舆论的过度关注而草草收场,希望天性更加豁达、乐观的广州市民们能够探索出适合城市特点的疫情防控新方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的疫苗研发,老年人接种、特效药发布、方舱建设、定点医院建设,都非一朝一夕之功。

未来我们的防疫主战场在于保护弱势群体,包括75岁以上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长者、孕产妇,婴幼儿、肿瘤患者和免疫力低下,有基础疾病患者等。

一言以蔽之,我们未来防疫重点要逐渐从防感染转变为防重症。

等上述措施逐渐完善,所谓的“放开”就离我们越来越近。

放开之后,大部分民众将拥有适度自由的生活,不会面临封控、隔离等不确定性,群众的收入预期会发生变化,市场信心得到巩固,经济也大概率迎来复苏。

不过,因为疫情政策调整带来的相关新闻也会屡见不鲜,短期内病例激增,病重的老人、孩子,部分地区的医疗资源会发生挤兑,网络小作文也会层出不穷,未来关于后遗症的舆论、随着而来对防控措施的调整批判会不绝入耳。

因此,希望读者能够谨慎乐观,做独立的思考,理性的判断,不要低估新冠蔓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六、三条小小的思考

1、时刻需要谨记,“个人永远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还是需要做好防护,该戴口罩戴口罩,该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尽量不要赶在高峰期感染,家中常备各种抵抗药物。坚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笔者作为一个马拉松爱好者,始终觉得运动健身就是在做一种很有意义的“健康储蓄”,每一次锻炼都在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为未来更好的生活健康蓄力。

2、理性看待网络上的各种声音,特别是来源不同的各种网络截屏、聊天记录、小作文,不要为情绪所左右,谨慎传播这些信息,在事情没有证实之前,让子弹飞一会儿,只有以事实为基础,立场为基点,价值为准绳,我们才能谨慎地做出我们的判断。

3、多一点耐心和信心。疫情防控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关乎每个人的利益,任何政策的调整都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但是主要方向是对的,坚持往前走,就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而这个过程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多点耐心,很多事情其实不过尔尔。

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带动身边的人,能影响一个影响一个,形成宝贵的共识,共同熬过这个冬天,春天终会到来。

文末彩蛋1:

文末彩蛋2

本文叙述逻辑的思维导图——

熟悉的思维导图再次回归

文末彩蛋3:

问:疫情放开,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答:以后赚不到钱,就不能怪新冠了。

xitalk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