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必须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

2021年 10月 21日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谈到科学技术发展时说过:“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同年9月12日,他在听取中央领导同志工作汇报时,他再次谈到科技问题:

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由此第一次被提出。

回到当年的语境看,这一命题的意义并不只是重视科技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一命题是在提高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地位。而为什么要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答案也很简单,因为知识分子掌握了科学技术,而脱离这一“第一生产力”,经济生产也无以继续下去。

八十年代,我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后来,我们的决策层提出,执政党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这些都是旗帜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极端重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成为这个国家的核心目标。

后来我们谈自主创新,科技自立,突破卡脖子技术,其实说到底都是要不断地提升生产力。

发展先进生产力,当然要依靠知识分子,没有人,就研究不出来牛逼的技术。但同时,也离不开企业,今天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有没有高科技企业,不仅关乎着关键技术能否突破,也关乎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上的突破能否商用,从而真正可持续。

所以,现在人们都在谈“产学研结合”。事实上,很多企业已经成了推动关键技术取得进展的重要力量。

10月19日,阿里巴巴旗下的平头哥发布了第一款5nm制程的通用云计算芯片,这就是今天“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很典型的成果。阿里拥有这一款芯片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性能比业界标杆水平还高出20%。

美国便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案例——一方面,美国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军工企业,到SpaceX这类型的民营航空企业以及像谷歌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它们都一直于大学的象牙塔当中,挑选有应用前景的科学技术方向进行产品的研发。

于是,我们看到了第五代战机F-22和F-35,看到了SpaceX以企业的力量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壮举,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也看到了表面上看来不可战胜的美国。

美国的“产学研结合”不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更让技术创新化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核心构件,七十年代计算机革命的兴起,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至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前,当时的高技术,最优先解决的是国防问题;就正如邓小平所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研发主要还是以国家为主导,技术并没有大规模下放到社会当中。

当然,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状态。市场化以及产业的兴起,让大量的先进技术得以在市场和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从新基建的4G、5G、芯片和大数据,到新动能的社交媒体、短视频算法、在线支付、物联网,大量的前沿技术走出象牙塔之后,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实实在在地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众所周知,随着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居于领先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数字经济全无隐忧。对于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如何进一步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硬件的突破,已经是绕不开的命题。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好的科技公司,必须加大在国内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强化在硬科技上的投资。

信号很清晰,企业想要持续发展,不能只依托庞大市场的红利搞商业运营,还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去年中央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曾经指出,企业家“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

什么是企业家的视野?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不囿于短期利益,追求长期价值,不单单考虑本公司利益,也要兼顾国家长远发展的思考维度。中国国情下,企业家不能只追求逐利,阿里为什么坚定走上“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也在于它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更坚定了自己做技术的方向。

问题是,阿里如何从当初的一家商业公司,成功成长为一家真正能承担“国之重器”大任,能在5nm芯片这种关键领域取得突破的硬核技术公司?以事后诸葛的立场回望,阿里的选择是一种必然,技术的伏线隐藏于阿里发展的每个关键阶段。

2008年前后,高速增长的业务让阿里的IT系统捉襟见肘,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半之间CPU使用率通常高达98%。以IOE(IBM的服务器、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设备)为代表的旧有系统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流量考验,但阿里每年还要为它们支付数千万美元费用。

阿里决定“去IOE”,2008年中旬提出向互联网架构转型的战略,通过自主研发和替代性方案重构自己的数据系统,用分布式架构取代集中式架构,而这就是今天的云计算架构。

到了今天,阿里云成为仅次于亚马逊AWS、微软Azure的全球第三大公有云,飞天系统把全世界数百万台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在200多个国家拥有230多万客户。

对于阿里而言,云计算服务业务规模的提升,给整个公司的技术创新,尤其是硬件突破,创造了巨大的契机。

到了今天,由阿里云的大发展开始,从对达摩院的投资到独立芯片公司平头哥的孵化,阿里在云、AI、芯片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已都居于业界前列。

从2018年阿里设立平头哥开始,阿里已经发布了包括含光800在内的诸多专用芯片。10月19日发布的倚天710芯片,是一个通用CPU芯片,能够服务大型的云计算场景,这也展现了阿里巴巴在半导体领域的强大实力。

通用CPU芯片,是结构最复杂、设计难度最大的芯片。倚天710芯片的性能,比业界标杆超出20%。这一事实正是绝佳的例证:如果说,阿里最初是依托互联网技术红利成长起来的商业公司。那么现在,阿里已经成为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新的技术红利的科技公司。

没有哪一家科技公司是一天就建成的。如果从阿里做飞天操作系统算起,阿里今天研发出CPU,也是“十年磨一剑”的水到渠成。

对比于科技媒体,我更想谈的是,阿里的创新意味着什么。

现在大家都经常提到一个词——资本。其实“资本”是中性的,关键看它投到什么领域。从去年以来,决策层很明显加大了“节制资本”的力度,这不是要从数量上去把“资本”干倒,最重要的是要管资本投入的方向。

从今年云栖大会发布的芯片来看,我们能很清晰地感觉到阿里这家公司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这家公司在战略上,有顶层设计的能力,既然开始做应用,就要逐渐延伸到硬件,有了软硬件一体化的结合,才能够有更高的性能,更低的排放。

变的是什么?阿里对技术更重视了。今天,阿里的技术不仅服务于阿里巴巴,还要开放给全社会,做“人人受益的好科技”,这其实代表着这家公司如今的价值观。

商业很重要,但科技创新也很重要。如果不能在芯片、AI、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成为新兴力量,阿里这家公司很难为自身创造出新的增长点,服务国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能力也必然大打折扣。

过去二十多年,阿里巴巴不仅形成了完整的商业生态,也形成了完整的技术生态。基于这一技术生态,阿里得以不断创新,在拓展自身技术边界的同时,也帮助更多实体企业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并降低它们数字化的成本。这无疑,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技术创新驱动,这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公司的期待,也成了阿里今天坚定走的路。我过去对阿里在技术方面的投入,也没有太深入的了解,但从这次倚天710的发布来看,阿里在技术领域的投入和成绩,其实被很多人低估了。

在当下,越来越多像阿里这样的公司,都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科技创新,投入生产力的提升,无疑会成为国家的幸事。我们有理由,因更多企业的行动,对国运更加乐观些。

xitalk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