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为什么不敢让房价下跌?

2021年 4月 15日

既然无法改变,就尝试着加入吧。——房似锦

2020年底至今,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频频出台房地产限购政策。同时,各大银行也响应中央的号召维稳,不仅仅限贷,还审查了违规流向房市的消费贷款。

虽然从措施上可以看出来,中央对房价是很明确的,在疫情后这个多事之秋,必须要严防风险。

然而在执行上,地方政府往往落实起来有气无力。如最近的“深房理事件”。深圳自查了那么久经营贷违规炒房,只查出来区区21笔,而举报人直接一次就举报了102笔。

“指导价”之类临时限制,也只能短期见效、治标不治本。这不禁让人疑问:政府真心想限制房价吗?

难怪有人说,最有效的限价措施只有一个字,跌;两个字,阴跌。

其实要想让房价跌,并不难。无非是让住房供大于求就可以了,也就是直接增大土地供给,或者通过房地产税,让房子因为持有成本过高而被迫进入市场。

然而事实上在这十年,中国的大城市土地供应反而是减少的,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不过十年前的一半。

而在供应的土地中只有40%是住宅用地,这个比例低于国际标准。

北京、上海等城市还需要刻意保有农业土地,深圳则将更多土地审批为商业用地。于是我们看到了,去年深圳新房供应量仅仅4.5万套,压根是反向做功。

土地供应不能指望了,房价像火箭一样飙升、老百姓望楼兴叹时,房地产税又成为了热话题。
事实上,当下上海和重庆已经试点房地产税超过10年。可根据学术研究,上海和重庆的房地产税对于房价的影响并不明显,每年房价涨幅依旧接近10%。

据公开资料,2018年两地的房地产税收规模为213.8 亿元和 67.3 亿元,仅仅相当于土地出让金的11%和3%。

为何房地产税这个“大杀器”,对沪渝两市的房价控制失效了?其中的秘密就在于,这两地试点的房地产税,其实并不能算真正的房地产税。

一个重大差距是征收范围,上海房地产税不对存量房征税,重庆虽然包括存量房,但只对高档住房征税。

另一个重大差距是税率,上海房地产税率是0.4%以上,重庆是0.5%以上,差不多是国际标准的三分之一。

这么不上心的房地产税,加上土地长期供小于求,这根本无法打压房价。也无怪乎需要拿限购、指导价、查消费贷、打压中介等等做样子了。

所以,为什么政府千方百计不敢让房价下跌呢?

B

为何2020年的房地产市场暴涨,而又为何中央大力限制房价,却始终无法让房价下跌,还是要先回顾回顾历史。

时间拨回到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受到牵连的中国经济快速下滑,为刺激经济,摆在面前的而只有三个选项:基建、制造业和房地产。

基建工期长,需要很长的时间落地,而制造业则受制于需求崩溃。而刺激房地产不仅仅见效快,还能带动钢铁、装潢等制造品消费,一举多得。因此,救经济的关键就成了救房地产。

所以08年10月,央行就开始货币宽松,财政部也下调税率,刺激房地产投资。2008年底,又搞了“四万亿”,其中排名第一的目标就是保障性住房。

然而这种经济刺激往往会导致房价大涨,原因是货币和财政扩张。

从财政来说,中央其实不是自己出钱给地方花,大多数钱都是地方政府自己搞来的。而地方政府也没钱,所以要寻找抵押品向银行借钱,而最硬的抵押品就是稀缺的土地。

而开发完了房地产后,为了还基建、征地等债务,地方政府就得寄希望于土地上涨来增加收入。因此,没有动力打压房价。

而商业银行们,一方面听央行的话,大力发放房地产贷款;又为了完成国务院、财政部的放贷任务,大力放贷给地方企业。

然而经济危机下企业又不需要太多贷款,自然,流给企业的这部分钱也进到了房地产市场里。

地产市场里的泡沫越吹越大,但相应的,经济数据也越来越好。而且,水蓄在房地产里,总比推高物价造成动荡来得强。

 

就这样,中国靠地产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的繁荣,走出了08危机。而这一优秀答卷,也将这一依赖行为彻底固化。

 

 C不过,面对房地产开始暴涨,中央又不得不开始调控。所以,09年马上又搞了“国四条”、“国十一条”、“国八条”。

可是,这些调控都只能在短期内控制房市,长期是无效的。

 

主要原因,还是政府打心底里不愿控房价,因为一旦房价快速下跌,反而对于国家是更致命的打击。

假如地价下跌,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下降,并且没钱偿还债务,那只能成为下一个“独山县”,慢慢等死了。

而地方政府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银行。

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普通人不续贷,银行就会受到巨大的损失。为了防止银行破产,只能对企业选择不续贷,由此就会引发我们经常所说的“金融危机”。

而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日本房地产崩溃。随着1991年,房产价格从顶下滑,日本十几年间有接近200家金融机构破产。企业没法从银行获取贷款,还得年复一年还债,竞争力也大幅下滑。

而自90年代开始四大行技术性破产,朱镕基开启银行改革后,坏账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而要知道,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利润非常薄,贷款融资违约率高达30%。而银行能覆盖这些违约损失,靠的就是以房地产、汽车为目标的零售贷款。

因此,一旦有全国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的趋势,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有大幅下跌的危险,中央必然会保房价,不可能会放任房价下跌,酿成金融危机。

假设房产价格大幅下跌,银行的现金牛没了,一下子就会退到十几年前那种局面,经营恶化。

一旦银行的利润都吃紧了,一定不会对高违约率的行业、企业续贷,由此导致实体经济的衰退。

因此,对于中央、地方政府、银行来说,最好的结局还是稳中有升,靠经济增长来增加消化能力,间接缩小泡沫。

而这些年,由于我们处于“新常态”之中,经济持续下行,几乎每隔四五年都要来一次经济刺激。这种刺激导致的房价“稳中有升”,也不得不在最后变成了“升中有稳”。

D

除了防范危机,我们还得关注地方政府的取向。

目前,网上有一种声音认为,地方政府也有长远利益。为了竞相吸引买不起房的年轻人,肯定会慢慢出台政策保障居住,房地产泡沫破裂指日可待。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保障房价稳中有升,有利于它们自身的运转。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的收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预算内税收,第二类是所谓的非预算收入。

第一类也就是常说的“税”,是非常正规的立法保证的财源。然而,税的使用需要层层规划,还得经人大审批,很麻烦,地方政府不太好主导税收的使用。因此,地方政府其实更倾向于使用第二类收入。这部分钱使用越多,越容易出额外政绩,主官们也更容易晋升。

因此,在刚需稳定的情况下,房价越高,市政府土地收入越多,能主动花的钱就越多了。

而土地财政的另一面是土地金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抵押卖地收入,来从银行获取更多贷款,来扩大投资(如城建、产业补贴等),继而又开发出更多可卖的地,从而形成循环。而既然是循环,链条的打破,将会使得整个循环崩溃。

因此,在房地产问题上,地方政府和中央利益并不一致。我们往往能看到,中央在要求地方对消费贷炒房等进行严查,然而等来的却是“仅查出21笔”。

 

而具体到地方政府内部,以公务员为代表的体制内人员更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获益者。在过去分房子的年代,公务员家庭基本上都有一套或者两套分来的住房。而这些住房又会变成杠杆的起点,通过抵押、置换等,变成更多的房子。

长年累月,体制内人员家里有三四套住房并不稀奇,而且都是地段稀缺、居住密度低的好房子。随着房地产价格上涨,大中城市的普通体制内人员的资产,很多都能轻轻松松达到千万级别。

这不,任泽平在离职恒大,不受掣肘后,也开始说点大实话了。可惜,这条微博没了——

总之,打压房价,或者对存量的房地产收税,会严重损害体制内人员的利益。在这个更加稳定团结,且更需要体制执行力的年代,这种改革是很难做到的。E

既然房地产价格总体来看是不会咋跌的,那么我们以后购房压力会继续上升吗?

首先要明确地一点,房地产市场毕竟还是一个市场,基本的供求规律还是存在的。房地产市场持续上涨,和鹤岗房子白菜价并不矛盾。

就像现在农村的房子就是白菜价,比起大城市房子来说,基本就是个建材和装修费。

然而,许多农村房子早就没人住了,实际价值成了零,这是因为农村房子的需求太小了。

同样的,一些人口净流出的小县城、小地级市,房地产需求同样非常小,自然价格也正慢慢往白菜价下跌。

不过,这些和普通人关系不大。

在中国总人口数没明显下跌时,农村县镇小城市的房产需求减少,意味着一二线城市的房产需求增加,也就是普通人会慢慢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自然,这些城市仍旧是看涨的。

因此,未来的房地产走势是越发走向分化,堪称唯一主题。一二线城市的房产会越来越贵,而人口净流出的小城市和县镇乡村,则越发走向白菜。

虽然对于某些一二线城市来说(如长沙、重庆、西安),由于早期土地供给量充足,导致房价一直上不去。但只要它们是人口净流入的,就基本不会有走势的逆转。

所以,真正刚需的家庭,以及需要依靠房产抵御通货膨胀的家庭,还是要及早购房,而且要在未来有增值潜力的一二线城市购入房产。

哪怕是郊区房产或者市区老破小,也能慢慢换改善房,最不济,在几十年后的价值,也要比中小城市、县镇农村的白菜价房产要强。

xitalk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